在被日本人攻佔之前,吉安鄉早期是阿美族安居樂業之地,被強制遷村移往鯉魚潭或台東之後,阿美族人的土地被全數被沒收,成為移民村基地,由於吸引了不少來自吉野川前來的日本人,此地更名為吉野,新移民的加入,奠定了花蓮的現代開發,『吉野』的地名也一直沿用至民國37年,之後國民政府將之更名為『吉安』,隨著歷史沿革,此地人文風貌,成為台灣深具日本代表性文化的移民村。
慶修院原名『吉野布教所』,籌建於西元1917年,用意是為了提供一個安定的力量,撫慰日本移民思鄉的心情,除了精神信仰,『吉野布教所』同時也具備了醫療、教育及喪葬法事等多種功能。在花蓮縣政府、地方工作者、以及其他公益組織多方努力,經過整修與重建,成為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真言宗寺院,也是日本人來台經常拜訪的台灣國家古蹟之一。
這裡主要信奉的主神是不動明王,意為無可撼動的慈悲心,充滿光明智慧,駕馭一切現象。高聳的『光明真言百萬遍』碑、八十八尊石佛前方的『百度石』,傳說有著治癒疾病的功效。純淨的天藍色,帶著陽光的空氣中,繽紛的布鯉魚隨風飄逸,洋溢著虔誠的氣氛。我喜歡這樣的環境,倒不是因為崇尚日系潮流,而是沉浸於周遭的靜謐時刻。這美的景象並非為了取悅某一個人而存在,是隨著歷史而沿襲的必然的不假人手的意識。我所認識的並非是我所看見的真實,所謂的真實,往往可在什麼博覽會上借助巧奪天工的人為呈現光彩奪目的虛幻。好比在城市中隨便挖出一條溝,種上兩棵椰子樹,便號稱是夏威夷風情旅館一樣。
光明碑後的屋簷下掛滿著祈福卡,旁邊是販售區,在充滿特色的紀念品當中,除了三個祈願御守之外,沒特別買些什麼。紀念章就擺在桌上,任憑遊客留念。屋子的另一方,掛滿整排的風鈴,清脆的聲響,美化了這裡的形象。
歷史是件奇妙的東西,充分掌握過去的現象,把往日的情懷交到我們手裡看管,滿足心中的渴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